中国呼麦和呼啸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呼麦的普及介绍(呼麦知识)

向下

呼麦的普及介绍(呼麦知识) Empty 呼麦的普及介绍(呼麦知识)

帖子 由 Admin 周一 六月 20, 2011 10:32 pm

[color=black]呼麦”
  “呼麦”,是一种“喉音”艺术。演唱者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因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 其实,俄罗斯的当红男歌手天才般的歌手,被誉为海豚王子vitas也是这种唱法的一个类型。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呼麦、海豚音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金属板的罕见高音,同属泛音,并不是真正声带发出来的声音,不同的是:呼麦采用低音激发泛音;海豚音采用假嗓激发泛音,让你真假难辨而已。还有,就是口腔共鸣运用的恰到好处。就像我国唐代大理寺评事孙广说描述的那样:“犹众音之发调,令听者审其一音也。耳有所主,心有所系于情性,和于心神,当然后入之。”晋 成公绥在《啸 赋》写道:“是故声不假器,用不借物。近取诸身,役心御气。动唇有曲,发口成音。触类感物,因歌随吟。大而不洿,细而不沈。清激切于竽笙,优润和于瑟琴。玄妙足以通神悟灵,精微足以穷幽测深。收激楚之哀荒,节北里之奢淫。济洪灾于炎旱,反亢阳于重阴。唱引万变,曲用无方。和乐怡怿,悲伤摧藏。时幽散而将绝,中矫厉而慨慷。徐婉约而优游,纷繁骛而激扬。情既思而能反,心虽哀而不伤。总八音之至和,固极乐而无荒。” 形容得非常妥切`。

  有关呼麦的产生,有一奇特说法: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动,见河汊分流,瀑布飞泻,山鸣谷应,动人心魄,声闻数十里,便加以模仿,遂产生了呼麦。新疆阿尔泰山区的蒙古人中,至今尚有呼麦流传。呼麦的曲目,因受特殊演唱技巧的限制,不是特别丰富。大体说来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咏唱美丽的自然风光,诸如《阿尔泰山颂》、《额布河流水》之类;二是表现和模拟野生动物的可爱形象,如《布谷鸟》、《黑走熊》之类,保留着山林狩猪文化时期的音乐遗存;三是赞美骏马和草原,如《四岁的海骝马》等。从其音乐风格来说,呼麦以短调音乐为主,但也能演唱些简短的长调歌曲,此类曲目并不多。从呼麦产生的传说,以及曲目的题材内容来看,“喉音”这一演唱形式,当是 古人山林狩猎文化时期的产物。

 从发声原理来看,呼麦应看作是人声的特殊形态,如前所述,古代 图瓦人、蒙古人和其他狩猎民族参加狩猎和战争,作战前均须高声齐唱,狩猎成功后也会尽情宣泄,狂热歌舞。在排山倒海般的 呼叫声浪中,自然产生出飘渺的泛音效果。显然,人们试图将几种声音或称复音,巧妙地移植到一人身上。经过长期探索,终于创造出这一奇特的声乐形式。而据音乐学家们考证,我国诸多古籍中(包括《诗经》)记载的北方草原民族的一种歌唱艺术--“啸”,就是“呼麦”的原始形态。如此,其历史至少可追溯到2300年以前。此推断如成立,将从人类复音音乐文化发源地这一基本部分改写《世界音乐史》。可见,一向被视为无复音音乐的东方--中国,实际来可能是西方欧洲复音音乐的母体和发源地。   

  “呼麦”在内蒙古草原已绝迹了100多年,在新疆阿尔泰地区蒙古民族中,也濒临失传。所以,挽救和发掘并发展这一原本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当务之急,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内蒙古自治区是蒙古族人口最多的聚居地区,传承和弘场这一古老神奇而技艺高超蒙古民族声乐艺术,应是责无旁贷之事。

  所幸,九十年代以来,内蒙古艺术界有志之士,已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各种途径学习“呼麦”艺术,并提高较快。其中,斯琴比力格、张昭翔、吉日木图、宝力道、宝力达是佼佼者。他们从九十年代开始,活跃于国内外音乐舞台上(先后出访日本、澳大利亚),其中斯琴比力格曾被聘请到中央音乐讲学并做示范表演,他们的录音录像,多次在国内外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会上播放。

今年五月底,我有幸到北京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参加了一台民歌世界-民歌民说的节目,和蒙古专业演员文丽一起交流了呼麦艺术,文丽在这方面通过学习和钻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为推广呼麦艺术,还收了好多学生,一些哈萨克族青年也爱上了呼麦这一原生态的艺术,许多汉族的青年也正在学习呼麦艺术,这都是可喜的现象,让我们共同努力,继承和发扬这一古老的艺术。[/color]

Admin
Admin

帖子数 : 86
注册日期 : 11-06-20

http://humai.6d7d.org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