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呼麦和呼啸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呼麦”是蒙古族古老的民族歌唱形式

向下

“呼麦”是蒙古族古老的民族歌唱形式 Empty “呼麦”是蒙古族古老的民族歌唱形式

帖子 由 Admin 周二 六月 21, 2011 11:00 am

呼麦”是蒙古族古老的民族歌唱形式,纯粹利用人的发声器官,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是世界上颇为少见的“喉音艺术”,被誉为“蒙古族民间音乐的活化石”。20世纪90年代,“呼麦”的一种形式——带有“哨音”的“高音呼麦”,从蒙古国传入内蒙古后迅速流行。这个被蒙古国称之为“呼麦”的具有浓郁蒙古民族特色的神奇艺术,逐渐引起中国人的广泛关注。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呼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录
• 呼麦概述
• 呼麦产生
• 坎坷取证
• 申遗成功
• 呼麦背后
• 呼麦漫谈
• 同名书籍
• 参考资料
[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呼麦概述[回目录][编辑本段] “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的高超演唱形式,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它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因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

呼麦是在古代蒙古人中广为流传的一种古老的唱法,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这种唱法是利用咽喉、口腔、鼻腔甚至胸腔等部位同时发音,一般来说至少能发出一高一低两个声部,二者高低之间甚至能达到6个八度的距离。呼麦的产生和发展,是蒙古族音乐发展的产物,在声学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方面出现了质的飞跃,被音乐界誉为“天籁之音”。 呼麦发声原理特殊,有时声带振动,有时不振动,是用腔体内的气量产生共鸣。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的高音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 呼麦唱法是在特殊的地域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下产生的,其发声方法、声音特色比较罕见,不同于举世闻名的蒙古族长调的唱法,声乐专家形容这种唱法是“高如登苍穹之颠,低如下瀚海之底,宽如于大地之边”。
呼麦产生 [回目录][编辑本段] 有关呼麦的产生,蒙古人有一奇特说法: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动,见河汊分流,瀑布飞泻,山鸣谷应,动人心魄,声闻数十里,便加以模仿,遂产生了呼麦。新疆阿尔泰山区的蒙古人中,至今尚有呼麦流传。呼麦的曲目,因受特殊演唱技巧的限制,不是特别丰富。大体说来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咏唱美丽的自然风光,诸如《阿尔泰山颂》、《额布河流水》之类;二是表现和模拟野生动物的可爱形象,如《布谷鸟》、《黑走熊》之类,保留着山林狩猪文化时期的音乐遗存;三是赞美骏马和草原,如《四岁的海骝马》等。从其音乐风格来说,呼麦以短调音乐为主,但也能演唱些简短的长调歌曲,此类曲目并不多。从呼麦产生的传说,以及曲目的题材内容来看,“喉音”这一演唱形式,当是蒙古山林狩猎文化时期的产物。
坎坷取证[回目录][编辑本段] 田野调查还内蒙古原生态呼麦“清白”

证明内蒙古拥有独具本区域特色的原生性的“呼麦”,挑战世人已形成的“呼麦在内蒙古失传”的观点,是一件非常严谨和不容易的事情。乔玉光介绍说,他和他的团队首先把注意力放在了已被广泛认可的“呼麦”文化分布区,对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以及我国新疆阿尔泰山一带的“呼麦”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汇集,一首一首地进行分析。

经过认真比较分析,他们发现,蒙古国既有带“哨音”的“呼麦”,也有不带“哨音”的“呼麦”,而俄罗斯图瓦的传统“呼麦”,一般不带“哨音”。研究结果显示,这种艺术形式尽管在不同的国度和地区有不同的叫法——在蒙古国和俄罗斯图瓦共和国被称为“呼麦”,在新疆阿尔泰一带被称为“浩林潮尔”;然而,它们共同的本质和特点是一样的,即“一声能歌两曲”。所谓的“哨音”仅仅是“呼麦”中的一种类型——“高音呼麦”的特点,并不是“呼麦”的普遍性本质特征。

乔玉光等人首先对内蒙古艺术研究所所存的传统“潮尔道”资料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其结果令人欣喜:内蒙古著名民间演唱家特木丁和策登1937年在日本录制的“潮尔道”资料、著名歌唱家哈扎布与著名潮尔歌手萨仁格日勒1979年合作演唱的“潮尔道”(均为一个人演唱高声部即长调,另一人演唱低声部),其低声部就是蒙古国所称的“呼麦”,更确切一点讲,是低音或中音“呼麦”。

在2006年的春节期间,乔玉光只身一人深入到“潮尔道”的流行区域,调查“潮尔道”特别是其低声部的传承状态。隆冬季节,雪大风疾,寒冷像针一样直刺骨髓。乔玉光顶风冒雪,从一家赶到另一家,采访了多位潮尔歌手,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印证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到目前,被锡林郭勒蒙古族牧民称为“潮尔”的演唱形式即为“呼麦”,它依然在民间传承流行,没有失传!

至此得出的结论是:蒙古国的“呼麦”、新疆阿尔泰山蒙古族中流传的“浩林潮尔”与内蒙古“潮尔道”中的“潮尔”,是同一种艺术形式,“呼麦”一直在内蒙古地区民间传承。由于内蒙古的“呼麦”一直没有从“潮尔道”中独立出来,这样就造成了相关研究的缺失,致使人们普遍认为“呼麦”在内蒙古地区已经失传。

对内蒙古“呼麦”的形态和传承状况有了充分的研究后,专家们开始了申报文本的撰写过程。2008年8月至9月下旬,内蒙古完成了申报材料,并顺利通过文化部评审,如期上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申遗成功[回目录][编辑本段]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共批准76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内蒙古自治区申报的蒙古族传统喉音艺术“呼麦”名列其中。这一结果一经公布,很多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都感到非常诧异。按照规定,申报人类非遗代表作有一个先决条件:所申报的项目在申报地区一直以原生态形式传承,且没有失传。然而,人们一直认为,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呼麦”曾经在内蒙古失传了近一个世纪,上世纪90年代才从蒙古国引进。面对外界的质疑,“呼麦”申遗团队讲出了其中的“奥秘”。

呼麦背后[回目录][编辑本段] 内蒙古“呼麦”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


“呼麦” 从小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的蒙古族姑娘穆其儿,在2001年的内蒙古电视台春节晚会上第一次听到了“呼麦”。“一个人的嗓子能发出多人的合声效果,我当时就觉得特别神奇。”当父亲告诉20岁的穆其儿,“呼麦”是蒙古民族传统的喉音艺术时,这位已在大学蒙古学专业学习一年的大学生感觉非常惭愧。

“作为一个蒙古族人,连自己民族的传统音乐都不知道,当时我觉得非常丢脸。”父亲安慰她说,这种艺术形式目前在内蒙古已失传,现在听到的是从蒙古国学来的。穆其儿当时虽然感到有些可惜,但之后她在越来越多的演出、唱片、电影中听到了“呼麦”神奇的旋律。

“呼麦”是蒙古族古老的民族歌唱形式,纯粹利用人的发声器官,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是世界上颇为少见的“喉音艺术”,被誉为“蒙古族民间音乐的活化石”。20世纪90年代,“呼麦”的一种形式——带有“哨音”的“高音呼麦”,从蒙古国传入内蒙古后迅速流行。这个被蒙古国称之为“呼麦”的具有浓郁蒙古民族特色的神奇艺术,逐渐引起中国人的广泛关注。

正当越来越多的人欣赏、学唱从蒙古国传来的“呼麦”时,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的深处,当地牧民也在表演一个叫“潮尔道”的民间艺术。“潮尔道”也是蒙古民族独具特色的多声部演唱方式,由两人或多人进行演唱,其高声部是著名的长调,而低声部则是一种被称为“潮尔”的中低音伴唱形式。

这种听起来与蒙古国的“呼麦”相似,但没有“哨音”的“潮尔”音乐,引起了内蒙古艺术研究所所长乔玉光的注意。“潮尔”是不是“呼麦”的一种?乔玉光带领他的团队,查阅了大量资料,开始对“呼麦”的概念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研究,最终确定: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北部世代流传的“潮尔”就是“呼麦”,更确切地讲,是低音或中音“呼麦”。

“我们听到的蒙古国‘呼麦’都带有金属般‘哨音’,所以刚听到‘呼麦’的时候我也觉得像我们的‘潮尔’,但没有多想。”从小听着“潮尔”长大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牧民朝格图说。
呼麦漫谈[回目录][编辑本段] 《《 从邮票引发的发现

  图瓦共和国所保留的这门绝技长久以来“隐藏”在草原深处,不为外界所知。据说呼麦能传播开来非常偶然。这个内陆小国素有大量发行奇形怪状邮票的传统。有一天,一套印有蒙古人骑骆驼追逐飞奔火车的三角邮票引起了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理查德·费曼的兴趣。通过对邮票的仔细研究,他发现了对“呼麦”这种唱法的介绍,这一发现引发了他对这块陌生土地和这种古老艺术的强烈好奇心。

  后来费曼一面撰文介绍“呼麦”,一面不断申请赴图瓦考察,但直到1988年去世,他始终未能踏上图瓦一步。他的友人为达成他的遗愿,成立了“图瓦之友基金会”,并取得了当地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呼麦”艺术,使得这种一个人的合唱逐渐受到世人的关注。

  《《 传统观点认为女性不适宜演唱

  按照图瓦人古老的习俗,女性不得演唱“呼麦”,因为他们相信这样将导致不孕,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今图瓦人中已涌现出塞诺·拉木齐拉克这样有世界声誉的“呼麦”女歌唱家,并发展出融合“呼麦”传统唱法和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的全新音乐形式。

  图瓦著名歌手阿尔伯特表示,在图瓦,特别是乡村,你能遇见那么多能唱呼麦的人,而且有那么多不同的唱法,这是很平常的事。”图瓦视“呼麦”为“民族魂”,把“呼麦”艺术列入国家艺术重点学科。

呼麦唱法起源于宗教,呼麦三声部同时唱给天、地、神,这种古老的演唱方式,从前盛行于蒙古大汗的宫廷,后来才逐渐传入民间,多年前这门绝活儿被去世的老艺人带走。

“呼麦”的蒙古语原意是“喉”,所以“呼麦”也可称作一种喉音演唱艺术,人的声带发出的是低沉的基音,而口腔发出的是高亮的泛音,加上气息的调控,口腔共鸣点的变化就可在高音部形成旋律,高音部的高音与口型有直接关系,口型扁音就高,口型圆音就低。低音声部与高音声部之间的距离有时可以达到六个八度音程,高音声部的旋律有时类似口哨声,或金属声。演唱时的方法是首先把声带放松,发出基础低音,然后用一股气息冲击发出高泛音。技术高超的“呼麦”演唱大师可以用二声部来演唱徐缓的长调,急速的快板和世界的名曲。一般来说,“呼麦”的低声部是一个持续的低音,但有时也可变化音高,高声部是一条波浪起伏的旋律线,它有时有词,但常常是无词的。蒙古音乐家将“呼麦”分为抒情性的和硬性的二类,其中抒情性的“乌音格音呼麦”又可分为鼻腔呼麦、硬腭呼麦、嗓音呼麦、咽喉呼麦、胸腔呼麦五种。俄国音乐家阿克斯诺夫则将图瓦自治共和国的“呼麦”分为卡哥拉(意为喘息的)保班纳地(意为滚动式的)西歇特(意为如口哨的)伊泽哥勒(意为马镫式的)呼鸣五种。

“呼麦”不仅是一种独唱的艺术,而且也可用来伴奏,如图瓦自治共和国名闻世界的女歌唱家塞柯·纳姆切拉克在她的独唱中就曾采用“呼麦”来为她的歌声伴奏,效果很好。
同名书籍[回目录][编辑本段]


“呼麦” 概述:《呼麦》是一部由一个具有蒙古道地血统的蒙古小子写就的小说。“呼麦”,图瓦文“xoomei”的中文音译。英文书写为“Hoomii”。原意是指“喉咙”,实际上是“喉音”的意思,那是一种以喉咙紧缩而发生“双音”共鸣的泛音咏唱技法。表现为一个人在歌唱时同时发出两个或者更多的高低不同的声部。“呼麦”也称为“蒙古喉音”,作为一种歌咏方法,目前主要流传于中国内蒙古、南西伯利亚的图瓦、蒙古、阿尔泰和卡开斯等地区。由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叫做《长生天》,这本是一件地域色彩浓厚的区域文化事件,但是这件蒙古人的大事近日也成为文学界、电影界,乃至世界范围的文化热点。

书名:呼麦

作者: 道尔吉 著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b]

Admin
Admin

帖子数 : 86
注册日期 : 11-06-20

http://humai.6d7d.org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