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麦概说(古老的艺术)
呼麦概说(古老的艺术)
故事从一个叫图瓦的地方开始。这是一个与蒙古和西伯利亚接壤的国家,曾被纳入前苏联版图,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差不多有一个世纪。当然,有两个例外:一些狂热的集邮家和一位叫理查德·费曼(RichardFeynman)的原子物理学家。费曼曾经立志要进入图瓦的首都Kyzyl—是个自称是亚洲大陆中心的城市,可惜尚未成行就离世了,代替他完成遗愿的,是他的好友兼同道者拉尔夫·莱顿(RalphLeighton)。莱顿在1988年到达了那个“看不见的城市”,5年后,他把3个图瓦牧马人带到了美国加州。从此,一种匪夷所思的人声艺术惊艳出场了。
图瓦的声音。
你可曾听过这样的人声?从一条喉管,同时伸出两条声线,不同的音高与音色,一条和着另一条,永远超出你意料的“旋律”,赤裸裸的揪人心扉的自然之声……这种图瓦特产被称为“喉音演唱”(throat-singing,overtone-singing),它瞬间成了世界音乐图景中神秘的金字塔。几年来,大批的图瓦艺人从东方走向西方,走向爱丁堡音乐节,走向纽约大都会,走向HMV与CD Tower,与电脑科技合作,与时髦制作人和先锋音乐家合作……
8年至今,关于图瓦的一切仍然足够新鲜,人们继续对它发出惊呼,有人猎奇,有人学习,有人试图改变,有人把它带进大众传媒和唱片工业……现在的图瓦,还是那个图瓦吗? 图瓦与世界的对话已经进行了至少8年,这里,一位跨越了两代图瓦人、跨越了东西方文化的年轻人也许可以告诉我们:这8年,图瓦对世界做了些什么,世界又对图瓦做了些什么?
图瓦艺人阿尔伯特(Albert)早年曾属于一个最为西方所知的传统图瓦乐团Huun-Huun-Tu,现在则是另一个颇为知名的乐队Yat-kha的成员。他们已出了两张唱片,为宣传来到英国,参加了fRoots(英国民谣杂志)的周年庆和一些音乐节。他们的音乐早已不是标准的图瓦土特产,而是融合了摇滚、朋克之类的现代元素,还进入了俄罗斯地下图景。他说自己的音乐依然是游牧生活的主题,有蒙古包、牦牛、驯鹿,但演唱中还传达了一种单音调的对内部的审视,也许会让有的人想起‘快乐部落’(Joy Division,著名后朋克乐队)。
多么令人惊讶的悖论:图瓦,这种古老的寂静之声,居然已被工业噪音的西方传统拾起,结合产出了混血儿。图瓦之声与土地相连的脐带就这样被割断了吗?莱·库德 ( Ry Cooder,世界音乐领域的重要人物)也许一语中的,他说“图瓦人是牛仔和印第安人”。反过来,阿尔伯特则说,“有的实验我很喜欢,但取决于它从哪里来。就像约翰凯奇说的,没有绝对的寂静。”
关于传统的图瓦
“在图瓦,特别是乡村,你能遇见那么多能唱歌的人,所有人都会唱,而且有那么多不同的唱法,这是很平常的事。”
暮色中的图瓦。
“喉音演唱只能从一个安静的地方开始,在能听得见自然、鸟儿、树叶的地方。这对心灵很重要。如果灵魂在那里,就可以开始唱了。这种灵魂无所不在,特别是在图瓦,因为它是多年来只对少数人开放的文化。歌声与它发生之处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你可以听出从高山上来的传统音乐,因为它不仅仅和空气有关,还像是有起伏的,像是气流或者振动的高峰。音乐内部是有构造的,有不同的泛音,你可以从中识别出它是来自撒哈拉还是庙宇。”
关于英国
“这里有太多的噪音。这里有很多人能唱歌,但唱得非常简单,简单的旋律线,现代音乐听上去没有丰富的旋律,总是很短,很窄。”
“关于我们的喉音音乐,他们能够理解发生了什么,也能研究出是如何发生的,但最主要的是,这种特殊的唱法不是用肌肉,用脑子,用嘴,而是要更多的用‘气’,因为歌唱有不同的‘气’。如果你用khoomei演唱(喉音演唱法的一种),你创造出这种‘气’的一幅图景,只有少数人能够理解这种感觉,感受到它的气,从而改变心绪。”
关于今日图瓦
“在首都,图瓦方言并不流行,年轻人都说俄语,现在的家长都喜欢把孩子送到国立学校。这10到15年,我们丢失了相当的图瓦文化,特别是音乐。仅仅是有外国人来,或邀请歌手出国时,有人才意识到喉音演唱原来可以赚钱。许多年轻艺人变了,他们知道可以用喉音演唱来立业,所以才表演传统的喉音音乐,尽管那不是真的传统,受俄罗斯文化和蒙古音乐的影响,古老的民间音乐已被遗忘很多年了。年轻人学习喉音演唱时总是从外部去做,而不是从内部。似乎没错,但它听上去并不是身体的一部分,不是完全振动产生的声音。”
“在图瓦,首都Kyzyl在15年前是一个有300幢木屋的小村落,经过移民,现在已拥有超过8万的居民。我们给了世界音乐和喉音演唱,作为交换,我们有了美国的MTV,据说秋天还可以装上电话系统。不过这并不够,我们没有国际电话线、因特网、卫星电视。”
“现在我们的电视可以收到4个俄罗斯官方频道,都不播西方音乐。但在莫斯科,他们有商业频道,会播俄罗斯的MTV,西伯利亚还有私人公司开的频道,我们都没有。这里的年轻人从俄罗斯接收一切,俄罗斯的年轻人又接受美国的一切,所以我们得到一个双重的拷贝。”
关于科技
在图瓦首都Kyzyl,据说有三个DAT录音室,两个非常忙。
图瓦新一代艺人A lbert。
“一个可以通灵的萨满教者说:电脑是有灵魂的。也许它不仅仅是芯片,零和一,也许它是有生命的。事实上,灵魂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关于感觉灵魂的存在)我们的音乐家将使用越来越多的新科技,因为我们受西方文化和西方科技的影响。喜欢高科技是很平常的事,但我认为科技本身将改变人们的心灵,它已经在慢慢发生。你可以看见全世界的人在接受科技以后,思想开始慢慢变得一样。比如一个电脑程序,在我们国家,我想人们不会改变这个电脑程序,但这个程序肯定会改变人们。”
“科技将聚集起所有不同文化的不同成果。一切都将变得一样。当然,图瓦音乐肯定和伦敦的不一样,哪怕使用一样的电脑。就像西方音乐家喜欢从自然中攫取到情感力量,他们会去非洲或者亚洲,但是他们看到和感觉到的并不是真正的自然之声,因为他们住在城市里。哪怕他们使用许多原音的或传统的乐器,我仍感觉他们是在努力做别的,他们的力量仍是属于现代音乐的。”
说起喉音演唱,所有的传统图瓦歌手都会给你一个很诗意的说法:它是“土地的声音”。作为非常古老的人声艺术,它根源于亚洲腹地,与那里的针叶林和河流密不可分。它是植于人体内的对土地、风、山、水的认知,一种天人合一的认知,从广袤的蒙古泰加平原到西伯利亚叶尼赛河的上游流域,世代绵延。他们说,它是图瓦人的面孔与身份,是土地的共鸣,空气的呼吸,空间的感觉,是与土地紧紧捆在一起的声音。
阿尔伯特为我们描绘的图瓦变迁,是对现代性初期破坏结果的经典再现。图瓦与它的文化在这8年后似乎仍将处在聚变的痛楚中。此外,当这种古老的音乐传统被电子化时,所谓“土地的声音”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呼麦”
“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chor)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因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
有关呼麦的产生,蒙古人有一奇特说法: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动,见河汊分流,瀑布飞泻,山鸣谷应,动人心魄,声闻数十里,便加以模仿,遂产生了呼麦。新疆阿尔泰山区的蒙古人中,至今尚有呼麦流传。呼麦的曲目,因受特殊演唱技巧的限制,不是特别丰富。大体说来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咏唱美丽的自然风光,诸如《阿尔泰山颂》、《额布河流水》之类;二是表现和模拟野生动物的可爱形象,如《布谷鸟》、《黑走熊》之类,保留着山林狩猪文化时期的音乐遗存;三是赞美骏马和草原,如《四岁的海骝马》等。从其音乐风格来说,呼麦以短调音乐为主,但也能演唱些简短的长调歌曲,此类曲目并不多。从呼麦产生的传说,以及曲目的题材内容来看,“喉音”这一演唱形式,当是蒙古山林狩猎文化时期的产物。
从发声原理来看,呼麦应看作是人声潮尔的特殊形态,是“浩林·潮尔”合唱艺术发展和升华的必然结果。如前所述,古代蒙古人参加战争,作战前均须高声歌唱潮尔合唱,狩猎成功后也会尽情宣泄,狂热歌舞。在排山倒海般的潮尔声浪中,自然产生出飘渺的泛音效果。显然,蒙古人试图将潮尔合唱艺术的基本要素,巧妙地移植到一人身上。经过长期探索,终于创造出这一奇特的声乐形式。呼麦的产生和发展,乃是蒙古音乐发展进步的产物,在声学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方面出现了质的飞跃。探求声音奥秘的道路上,蒙古人终于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相传早在13世纪蒙古草原盛行英雄史诗说唱艺术时就已十分盛行了,而据音乐学家们考证,我国诸多古籍中(包括《诗经》)记载的北方草原民族的一种歌唱艺术--“啸”,就是“浩林·潮尔”的原始形态。如此,其历史至少可追溯到2300年以前。此推断如成立,将从人类复音音乐文化发源地这一基本部分改写《世界音乐史》。这并非玄说、臆断,仅从“潮尔”的蒙语发音与西方复音音乐的合唱、和声和弦诸多民族文字对比,即可窥见其内在联系。潮尔,蒙语准确发音为“chor”;而同其相关的欧洲诸国的和音、和弦、合唱、众赞歌等术语分别是chorus(英)、chord(法)、chor(德),其词根如此惊人的相同,绝非巧合。但迄今为止,中国音乐的历史,却从未记载有关中华民族自身的复音音乐起源。那么,究竟复音音乐是由西方传入中国,还是由中国阿尔泰地区(新疆)辐射到西方?事实是,“啸”--潮尔(chor)已有2300多年历史,而西方复音音乐最早产生于11O0年前的9世纪。合唱、众赞歌的兴盛则已到了14-17世纪。可见,一向被视为无复音音乐的东方--中国,实际来可能是西方欧洲复音音乐的母体和发源地。
正因如此,为当代蒙古民族继承并传播开来的“呼麦”艺术,不仅轰动国际乐坛也引起世界各国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化艺术学等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和普遍关注,更为民族音乐学家、声乐界专家学者高度重视。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音乐理论界泰斗吕骥先生指出:“蒙古族就有一种一个人同时唱两个声部的歌曲,外人是想象不出来的,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研究。”内蒙古音协名誉主席莫尔吉胡最近撰文云:“浩林潮尔音乐是人类最为古老的具有古代文物价值的音乐遗产,是活的音乐化石,是至今发掘发现的一切人种、民族的音乐遗产中最具有科学探索与认识价值的音乐遗产。”在继承和发展“呼麦”(浩林潮尔))这一蒙古族精美绝伦的文化遗产方面,内蒙古草原远远落后于阿尔泰山麓等其他蒙古族地区,如蒙古国已早把“呼麦”艺术列为“国宝”;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则视“呼麦”为“民族魂”;两国均已把“呼麦”艺术发掘、研究列入国家艺术重点学科,并引入蒙古族声乐教学体系之中。我国中央音乐学院也把“呼麦”艺术列为国家艺术学科重点课题--《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重要部分,并由原院党委书记、世界民族音乐学专家陈自明教授亲自牵头主持研究。
“呼麦”在内蒙古草原已绝迹了100多年,在新疆阿尔泰地区蒙古民族中,也濒临失传。所以,挽救和发掘并发展这一原本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当务之急,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内蒙古自治区是蒙古族人口最多的聚居地区,传承和弘场这一古老神奇而技艺高超蒙古民族声乐艺术,应是责无旁贷之事。
所幸,九十年代以来,内蒙古艺术界有志之士,已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各种途径学习“呼麦”艺术,并提高较快。其中,斯琴比力格、张昭翔、吉日木图、宝力道、宝力达是佼佼者。他们从九十年代开始,活跃于国内外音乐舞台上(先后出访日本、澳大利亚),其中斯琴比力格曾被聘请到中央音乐讲学并做示范表演,他们的录音录像,多次在国内外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会上播放。而早在80年代,我区有识学者莫尔吉胡、达·布贺朝鲁就开始了关于“呼麦”的考察研究和介绍;内蒙古歌舞团、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蒙古族青年合唱团先后以不同声乐形式(如民间艺术演唱无伴奏合唱)引向舞台;200O年东方电影电视学院建立才真正把“呼麦”艺术引入民族艺术教学之中心。
一、大自然给我们的礼物——呼麦。
几年前我听过一首来自图瓦的歌,让我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感觉那是来自一个古老的民族的歌,我听到人们面对山峦,面对森林歌唱,面对天空,面对草原祈祷,他们发出天籁般的声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然后我开始寻找这样的音乐。
历史不断变迁,往往和现在有很大的差异。但我知道,是那里在蓝天绿草间牧羊驰马而过的人,在日复一日的用自己的灵魂歌唱,才孕育出这天籁般的演唱方法——呼麦。
为什么瀑布飞泄会山鸣谷应?为什么鸣响会划破长空?为什么风声掠过森林会有树叶共鸣?这些都和呼麦一样,是大自然赋予这个世界的礼物。
呼麦是一种喉音演唱的方法,它是能使我们发出超低沉的基音和超高亮的泛音,或是同时发出这些声音的一种气功。我觉得学习它要在一个安静的地方,能听见鸟儿的声音,能听见树叶的声音的地方。因为这种声音来自心灵,当我们的灵魂能到那里,才能真正把这种和大自然呼应的声音传达出来。
关于这种神奇的唱法,在中国的很多古籍中都有记载。可追溯到大约2300年前,北方的草原民族的一种歌唱艺术方法,记载为“啸”,这可能是呼麦的原始形态。至今我知道的还有呼麦的地方有,蒙古人民人共和国和俄罗斯图瓦自治共和国,还有新疆阿尔泰山区的蒙古人,他们继承繁衍着这门古老的艺术。也只有在那里,那样的天空下才会有这样的音乐。当呼麦伴着马头琴悠扬响起,牧民驰马而过,低沉的歌声带着忧伤,长年累月,奔波游牧。萨满鼓唤醒劳累的身体,口弦如天外来音,大家围在篝火边舞蹈。他们为什么那么忧伤,又为什么那么欢快,有时像孤独的在冰川上逃亡,有时是虔诚的对上天祈祷。但无论是如何,你都能听到有一颗纯净美好的心灵在对你对生命歌唱。
二、天籁之声——呼麦的演唱。
呼麦,被我形容是天籁之声,你也许可以想象在教堂里合唱庄严肃穆的圣歌,还有弦乐萦绕,如飘渺仙境。呼麦是一个人就演唱出类似这样的效果。但这也只是呼麦的演唱方法中的一种。所以如果你还没有听过呼麦演唱的话,那我越说你会越糊涂,你根本无法想象这种天籁之声的概念。
我们说话是用腹肌收缩时腹内气体冲击声带的震动发出声,再用舌头和嘴唇的配合产生各种音。演唱时就是特意的调控这些肌肉和部件的配合运动来控制气息,使震动的声音达到我们需要的效果。在我每日玩练呼麦时,发现了一些隐藏在我们人体发声系统里的机缘巧合,虽然我现在玩出的明堂还不大,但我相信这就是打开天籁之声的一种方法。不过还得说点题外话—— 人类掌握了语言这一有别于其它动物的发声技巧,主要是把它用在人之间的表达和交流上。最初我们可能只会发一两个音,就像现在的猴子、大象、狮子、马、还有鸟这些动物。但是渐渐的我们的生活离它们越来越远,慢慢的忘记了他它们的语言,已经不会和大自然交流。语言再发达也只适用于人类。但是有些人他们生活在辽阔的草原,在马背上,在山林里,在蓝天下,在清水旁,在冰川上,在挂满星星的夜晚,在篝火旁,用自己的歌唱着生活。他们对着马儿高唱着骄傲的昨天,在山林里咏唱祖先的寓言,仰望着蓝天歌唱快乐的生活,在清水旁用歌声祝福亲人和朋友健康长寿。还有发自生命最痛处孤独苍凉的清唱。这样的歌声肯定和充满现代文字的歌不是一个概念。
唱歌时,我们的声带被气息震动发出声音,腹腔、胸腔、口腔、鼻腔合在一起就是声带的共鸣腔。唇、齿、舌、颚、鼻、喉、气管、肋骨、腹肌都是这个共鸣腔的腔体。当我们运动起这些器官,这个共鸣腔的形状就在变化,会发出不同的音色。这些器官运动的过程其实是我们在调节体内气流。当我们用气流冲击声带时发出常见的声音,气流的强弱声音也在变化,这时的共鸣腔主要是在口腔,再慢慢调整舌头、上额、牙齿和嘴唇的位置你就会感觉到这样做时声音的变化。再将气流灌入鼻腔,声音又有了变化。这些常人在一日之间就会感悟,但要能运用和掌握就需勤加锻炼了。有了以上的体会,再学两个动作就能呼出一点了,一个是“反舌”,一个是“缩喉”。反舌时气流直冲上颌,会发出金属般的泛音。缩喉时胸腔和口腔被连接共震,出现低音。注意喉、舌、腮一定要放松,气息发自丹田。这可能只是呼麦十几种演唱方法中最基本的两个技巧。还有更多的方式咱们一起再自己去推敲琢磨吧。再强调一下,练这些动作其实是在用这些动作控制气息,寻找身体里的共鸣点,不同的共鸣点就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
呼麦,可以用来独唱,也可以用来伴奏。一般低音部是一个持续的低音,有时也会有音高变化,高音部是起伏的旋律。歌曲有时有词,多数是没词的。蒙古的音乐家把他们的“呼麦”分为抒情性和硬性两类,其中抒情行的“乌音格音呼麦”又可以分为,鼻腔呼麦、硬腭呼麦、嗓音呼麦、咽喉呼麦、胸腔呼麦。俄国音乐家阿克斯诺夫把图瓦自治共和国的“呼麦”分为喘息的卡哥拉呼麦,滚动式的保班纳迪呼麦,口哨式的西歇特呼麦,马镫式的伊泽哥勒呼麦。蒙古人形象的称呼麦为“人声马头琴”,在很多歌曲里呼麦和马头琴此呼彼应,当呼麦的高音区和马头琴漫长忧伤的旋律交织在一起,人体好像在和土地、空气共鸣,整个空间都飘着泛音,像是一个很自然和声,但总是在你意料之外。
呼麦的表现方法是多样化的,一招一式都展现了图瓦和蒙古民歌特有的风味。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宽广的胸襟和万缕的柔情。去细细的聆听,会自然的领会那里的空间,那里的色彩,还有那份鲜明的草原上独有的风韵。
三、来自草原上古老的“呼麦”
历史会改朝换代,一个民族的存亡兴衰是他对自己的信仰的坚持和对自己生活习惯的保护,让自己有别于其他民族。“呼麦”就是他们的祖先留给这些在草原上生活的人的神奇遗产。现在可能已经被三个国家的草原人拥有。咱们就从其中之一的俄罗斯图瓦自治共和国说起。
“故事从一个叫图瓦的地方开始。这是一个与蒙古和西伯利亚接壤的国家,曾被纳入前苏联版图,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差不多有一个世纪。当然,有两个例外:一些狂热的集邮家和一位叫理查德费曼(RichardFeynman)的原子物理学家。费曼曾经立志要进入图瓦的首都Kyzyl—是个自称是亚洲大陆中心的城市,可惜尚未成行就离世了,代替他完成遗愿的,是他的好友兼同道者拉尔夫莱顿(RalphLeighton)。莱顿在1988年到达了那个“看不见的城市”,5年后,他把3个图瓦牧马人带到了美国加州。从此,一种匪夷所思的人声艺术惊艳出场了。”
这个故事可能告诉我们“呼麦”是怎么被外界人发现的。那么事以至今,又是如何呢?我们来从两个乐队说起吧——一个是早年最为西方所知的传统图瓦乐团Huun-Huur-Tu,他们在世界各地的巡迴演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使“呼麦”音乐风靡欧美各国,唱片也大量畅销,在美国还成立了"图瓦之友协会"。另一个是现在颇为知名的乐队Yat-kha。这个乐队在Huun-Huur-Tu的基础上溶入了摇滚,朋克等现代音乐元素。阿尔伯特(Albert)既是从前Huun-Huur-Tu的成员,又是现在Yat-kha的成员,这说明“呼麦”真的要扎根在城市里了。人们在努力向世界证明“呼麦”的商业价值。
蒙古国把“呼麦”列为“国宝”,俄罗斯图瓦共和国也将之视为“民族魂”;他们都把“呼麦”的发掘和研究列入国家艺术重点学科。但是好像并没什么意义,一个不太好的现象也随之出现——“在首都,图瓦方言并不流行,年轻人都说俄语,现在的家长都喜欢把孩子送到国立学校。这10到15年,我们丢失了相当的图瓦文化,特别是音乐。仅仅是有外国人来,或邀请歌手出国时,有人才意识到喉音演唱原来可以赚钱。许多年轻艺人变了,他们知道可以用喉音演唱来立业,所以才表演传统的喉音音乐,尽管那不是真的传统,受俄罗斯文化和蒙古音乐的影响,古老的民间音乐已被遗忘很多年了。年轻人学习喉音演唱时总是从外部去做,而不是从内部。似乎没错,但它听上去并不是身体的一部分,不是完全振动产生的声音。”(以上文字来自网络)人们在利欲里熏陶,古老的文明,优秀的传统逐渐的不实用了,变成了物质发展的“牺牲品”。这样说也许是一种偏见,但真的有一天所有唱“呼麦”的人都是为了工作或类似的目的在唱,你再把它列为什么宝,视作什么魂,又还有什么意义呢?当然这不是谁做错了什么,希望喜欢呼麦的人不光是喜欢它的神奇独特,还有它是用纯净美好的心灵来歌唱。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我们的语言最后只是用来嘲讽攻击他人,那么它和一枪一弹带给这个世界的危害又有什么区别呢?“呼麦”在全球化严重的今天,瞬间成了世界音乐图景中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几年很多的“呼麦”艺人从东方走向西方,从草原走向城市,从山水间走向音乐节,与电脑科技合作,与时髦制作人和先锋音乐家合作……让越来越多的人听到这样的声音。在我们充满噪音的城市里,人们的旋律越来越简单,高科技正在统一着我们的行为,提高着我们生产的效率。我们的心灵也在慢慢改变,思想也越来越统一,少数人设计的电脑程序让多数人来适应。下面一段话来自网络,可能是阿尔伯特说的——“科技将聚集起所有不同文化的不同成果。一切都将变得一样。当然,图瓦音乐肯定和伦敦的不一样,哪怕使用一样的电脑。就像西方音乐家喜欢从自然中攫取到情感力量,他们会去非洲或者亚洲,但是他们看到和感觉到的并不是真正的自然之声,因为他们住在城市里。哪怕他们使用许多原音的或传统的乐器,我仍感觉他们是在努力做别的,他们的力量仍是属于现代音乐的。” 有一天所有的色彩都混到一起,旋律也由曲线变成错落的线段,生活也就是拷贝,落后的拷贝先进的,今天拷贝昨天,人们在生活中渐渐忘记听音乐是一件美妙的事,做音乐是一件快乐的事,而只把它当作一个商品。我们都变成这个地球上的建筑工,或者是制定社会制度的实验品。那不如现在就去感受大自然的合理有序奇异美妙,因为来自那里的音乐会净化我们的心灵,平衡我们的心态。我们应该给自己更多的空间来听听图瓦、蒙古利亚和新疆阿尔泰山区的蒙古人的音乐,去寻找巴基斯坦的手鼓,去寻找在印度,在非洲的那些我们还没有听到的好听的音乐,还有更多的在中国的山村里,在世界的某个沙滩、某个冰原、某个小岛、某个山谷都有我们还没有听过的好听的音乐。每个角落都会有人在用灵魂歌唱自己的生活,我们不要让他们太孤独,那就把生活的***投入到寻找好听的音乐的快乐的路上吧!
图瓦的声音。
你可曾听过这样的人声?从一条喉管,同时伸出两条声线,不同的音高与音色,一条和着另一条,永远超出你意料的“旋律”,赤裸裸的揪人心扉的自然之声……这种图瓦特产被称为“喉音演唱”(throat-singing,overtone-singing),它瞬间成了世界音乐图景中神秘的金字塔。几年来,大批的图瓦艺人从东方走向西方,走向爱丁堡音乐节,走向纽约大都会,走向HMV与CD Tower,与电脑科技合作,与时髦制作人和先锋音乐家合作……
8年至今,关于图瓦的一切仍然足够新鲜,人们继续对它发出惊呼,有人猎奇,有人学习,有人试图改变,有人把它带进大众传媒和唱片工业……现在的图瓦,还是那个图瓦吗? 图瓦与世界的对话已经进行了至少8年,这里,一位跨越了两代图瓦人、跨越了东西方文化的年轻人也许可以告诉我们:这8年,图瓦对世界做了些什么,世界又对图瓦做了些什么?
图瓦艺人阿尔伯特(Albert)早年曾属于一个最为西方所知的传统图瓦乐团Huun-Huun-Tu,现在则是另一个颇为知名的乐队Yat-kha的成员。他们已出了两张唱片,为宣传来到英国,参加了fRoots(英国民谣杂志)的周年庆和一些音乐节。他们的音乐早已不是标准的图瓦土特产,而是融合了摇滚、朋克之类的现代元素,还进入了俄罗斯地下图景。他说自己的音乐依然是游牧生活的主题,有蒙古包、牦牛、驯鹿,但演唱中还传达了一种单音调的对内部的审视,也许会让有的人想起‘快乐部落’(Joy Division,著名后朋克乐队)。
多么令人惊讶的悖论:图瓦,这种古老的寂静之声,居然已被工业噪音的西方传统拾起,结合产出了混血儿。图瓦之声与土地相连的脐带就这样被割断了吗?莱·库德 ( Ry Cooder,世界音乐领域的重要人物)也许一语中的,他说“图瓦人是牛仔和印第安人”。反过来,阿尔伯特则说,“有的实验我很喜欢,但取决于它从哪里来。就像约翰凯奇说的,没有绝对的寂静。”
关于传统的图瓦
“在图瓦,特别是乡村,你能遇见那么多能唱歌的人,所有人都会唱,而且有那么多不同的唱法,这是很平常的事。”
暮色中的图瓦。
“喉音演唱只能从一个安静的地方开始,在能听得见自然、鸟儿、树叶的地方。这对心灵很重要。如果灵魂在那里,就可以开始唱了。这种灵魂无所不在,特别是在图瓦,因为它是多年来只对少数人开放的文化。歌声与它发生之处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你可以听出从高山上来的传统音乐,因为它不仅仅和空气有关,还像是有起伏的,像是气流或者振动的高峰。音乐内部是有构造的,有不同的泛音,你可以从中识别出它是来自撒哈拉还是庙宇。”
关于英国
“这里有太多的噪音。这里有很多人能唱歌,但唱得非常简单,简单的旋律线,现代音乐听上去没有丰富的旋律,总是很短,很窄。”
“关于我们的喉音音乐,他们能够理解发生了什么,也能研究出是如何发生的,但最主要的是,这种特殊的唱法不是用肌肉,用脑子,用嘴,而是要更多的用‘气’,因为歌唱有不同的‘气’。如果你用khoomei演唱(喉音演唱法的一种),你创造出这种‘气’的一幅图景,只有少数人能够理解这种感觉,感受到它的气,从而改变心绪。”
关于今日图瓦
“在首都,图瓦方言并不流行,年轻人都说俄语,现在的家长都喜欢把孩子送到国立学校。这10到15年,我们丢失了相当的图瓦文化,特别是音乐。仅仅是有外国人来,或邀请歌手出国时,有人才意识到喉音演唱原来可以赚钱。许多年轻艺人变了,他们知道可以用喉音演唱来立业,所以才表演传统的喉音音乐,尽管那不是真的传统,受俄罗斯文化和蒙古音乐的影响,古老的民间音乐已被遗忘很多年了。年轻人学习喉音演唱时总是从外部去做,而不是从内部。似乎没错,但它听上去并不是身体的一部分,不是完全振动产生的声音。”
“在图瓦,首都Kyzyl在15年前是一个有300幢木屋的小村落,经过移民,现在已拥有超过8万的居民。我们给了世界音乐和喉音演唱,作为交换,我们有了美国的MTV,据说秋天还可以装上电话系统。不过这并不够,我们没有国际电话线、因特网、卫星电视。”
“现在我们的电视可以收到4个俄罗斯官方频道,都不播西方音乐。但在莫斯科,他们有商业频道,会播俄罗斯的MTV,西伯利亚还有私人公司开的频道,我们都没有。这里的年轻人从俄罗斯接收一切,俄罗斯的年轻人又接受美国的一切,所以我们得到一个双重的拷贝。”
关于科技
在图瓦首都Kyzyl,据说有三个DAT录音室,两个非常忙。
图瓦新一代艺人A lbert。
“一个可以通灵的萨满教者说:电脑是有灵魂的。也许它不仅仅是芯片,零和一,也许它是有生命的。事实上,灵魂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关于感觉灵魂的存在)我们的音乐家将使用越来越多的新科技,因为我们受西方文化和西方科技的影响。喜欢高科技是很平常的事,但我认为科技本身将改变人们的心灵,它已经在慢慢发生。你可以看见全世界的人在接受科技以后,思想开始慢慢变得一样。比如一个电脑程序,在我们国家,我想人们不会改变这个电脑程序,但这个程序肯定会改变人们。”
“科技将聚集起所有不同文化的不同成果。一切都将变得一样。当然,图瓦音乐肯定和伦敦的不一样,哪怕使用一样的电脑。就像西方音乐家喜欢从自然中攫取到情感力量,他们会去非洲或者亚洲,但是他们看到和感觉到的并不是真正的自然之声,因为他们住在城市里。哪怕他们使用许多原音的或传统的乐器,我仍感觉他们是在努力做别的,他们的力量仍是属于现代音乐的。”
说起喉音演唱,所有的传统图瓦歌手都会给你一个很诗意的说法:它是“土地的声音”。作为非常古老的人声艺术,它根源于亚洲腹地,与那里的针叶林和河流密不可分。它是植于人体内的对土地、风、山、水的认知,一种天人合一的认知,从广袤的蒙古泰加平原到西伯利亚叶尼赛河的上游流域,世代绵延。他们说,它是图瓦人的面孔与身份,是土地的共鸣,空气的呼吸,空间的感觉,是与土地紧紧捆在一起的声音。
阿尔伯特为我们描绘的图瓦变迁,是对现代性初期破坏结果的经典再现。图瓦与它的文化在这8年后似乎仍将处在聚变的痛楚中。此外,当这种古老的音乐传统被电子化时,所谓“土地的声音”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呼麦”
“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chor)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因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
有关呼麦的产生,蒙古人有一奇特说法: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动,见河汊分流,瀑布飞泻,山鸣谷应,动人心魄,声闻数十里,便加以模仿,遂产生了呼麦。新疆阿尔泰山区的蒙古人中,至今尚有呼麦流传。呼麦的曲目,因受特殊演唱技巧的限制,不是特别丰富。大体说来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咏唱美丽的自然风光,诸如《阿尔泰山颂》、《额布河流水》之类;二是表现和模拟野生动物的可爱形象,如《布谷鸟》、《黑走熊》之类,保留着山林狩猪文化时期的音乐遗存;三是赞美骏马和草原,如《四岁的海骝马》等。从其音乐风格来说,呼麦以短调音乐为主,但也能演唱些简短的长调歌曲,此类曲目并不多。从呼麦产生的传说,以及曲目的题材内容来看,“喉音”这一演唱形式,当是蒙古山林狩猎文化时期的产物。
从发声原理来看,呼麦应看作是人声潮尔的特殊形态,是“浩林·潮尔”合唱艺术发展和升华的必然结果。如前所述,古代蒙古人参加战争,作战前均须高声歌唱潮尔合唱,狩猎成功后也会尽情宣泄,狂热歌舞。在排山倒海般的潮尔声浪中,自然产生出飘渺的泛音效果。显然,蒙古人试图将潮尔合唱艺术的基本要素,巧妙地移植到一人身上。经过长期探索,终于创造出这一奇特的声乐形式。呼麦的产生和发展,乃是蒙古音乐发展进步的产物,在声学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方面出现了质的飞跃。探求声音奥秘的道路上,蒙古人终于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相传早在13世纪蒙古草原盛行英雄史诗说唱艺术时就已十分盛行了,而据音乐学家们考证,我国诸多古籍中(包括《诗经》)记载的北方草原民族的一种歌唱艺术--“啸”,就是“浩林·潮尔”的原始形态。如此,其历史至少可追溯到2300年以前。此推断如成立,将从人类复音音乐文化发源地这一基本部分改写《世界音乐史》。这并非玄说、臆断,仅从“潮尔”的蒙语发音与西方复音音乐的合唱、和声和弦诸多民族文字对比,即可窥见其内在联系。潮尔,蒙语准确发音为“chor”;而同其相关的欧洲诸国的和音、和弦、合唱、众赞歌等术语分别是chorus(英)、chord(法)、chor(德),其词根如此惊人的相同,绝非巧合。但迄今为止,中国音乐的历史,却从未记载有关中华民族自身的复音音乐起源。那么,究竟复音音乐是由西方传入中国,还是由中国阿尔泰地区(新疆)辐射到西方?事实是,“啸”--潮尔(chor)已有2300多年历史,而西方复音音乐最早产生于11O0年前的9世纪。合唱、众赞歌的兴盛则已到了14-17世纪。可见,一向被视为无复音音乐的东方--中国,实际来可能是西方欧洲复音音乐的母体和发源地。
正因如此,为当代蒙古民族继承并传播开来的“呼麦”艺术,不仅轰动国际乐坛也引起世界各国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化艺术学等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和普遍关注,更为民族音乐学家、声乐界专家学者高度重视。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音乐理论界泰斗吕骥先生指出:“蒙古族就有一种一个人同时唱两个声部的歌曲,外人是想象不出来的,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研究。”内蒙古音协名誉主席莫尔吉胡最近撰文云:“浩林潮尔音乐是人类最为古老的具有古代文物价值的音乐遗产,是活的音乐化石,是至今发掘发现的一切人种、民族的音乐遗产中最具有科学探索与认识价值的音乐遗产。”在继承和发展“呼麦”(浩林潮尔))这一蒙古族精美绝伦的文化遗产方面,内蒙古草原远远落后于阿尔泰山麓等其他蒙古族地区,如蒙古国已早把“呼麦”艺术列为“国宝”;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则视“呼麦”为“民族魂”;两国均已把“呼麦”艺术发掘、研究列入国家艺术重点学科,并引入蒙古族声乐教学体系之中。我国中央音乐学院也把“呼麦”艺术列为国家艺术学科重点课题--《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重要部分,并由原院党委书记、世界民族音乐学专家陈自明教授亲自牵头主持研究。
“呼麦”在内蒙古草原已绝迹了100多年,在新疆阿尔泰地区蒙古民族中,也濒临失传。所以,挽救和发掘并发展这一原本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当务之急,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内蒙古自治区是蒙古族人口最多的聚居地区,传承和弘场这一古老神奇而技艺高超蒙古民族声乐艺术,应是责无旁贷之事。
所幸,九十年代以来,内蒙古艺术界有志之士,已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各种途径学习“呼麦”艺术,并提高较快。其中,斯琴比力格、张昭翔、吉日木图、宝力道、宝力达是佼佼者。他们从九十年代开始,活跃于国内外音乐舞台上(先后出访日本、澳大利亚),其中斯琴比力格曾被聘请到中央音乐讲学并做示范表演,他们的录音录像,多次在国内外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会上播放。而早在80年代,我区有识学者莫尔吉胡、达·布贺朝鲁就开始了关于“呼麦”的考察研究和介绍;内蒙古歌舞团、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蒙古族青年合唱团先后以不同声乐形式(如民间艺术演唱无伴奏合唱)引向舞台;200O年东方电影电视学院建立才真正把“呼麦”艺术引入民族艺术教学之中心。
一、大自然给我们的礼物——呼麦。
几年前我听过一首来自图瓦的歌,让我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感觉那是来自一个古老的民族的歌,我听到人们面对山峦,面对森林歌唱,面对天空,面对草原祈祷,他们发出天籁般的声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然后我开始寻找这样的音乐。
历史不断变迁,往往和现在有很大的差异。但我知道,是那里在蓝天绿草间牧羊驰马而过的人,在日复一日的用自己的灵魂歌唱,才孕育出这天籁般的演唱方法——呼麦。
为什么瀑布飞泄会山鸣谷应?为什么鸣响会划破长空?为什么风声掠过森林会有树叶共鸣?这些都和呼麦一样,是大自然赋予这个世界的礼物。
呼麦是一种喉音演唱的方法,它是能使我们发出超低沉的基音和超高亮的泛音,或是同时发出这些声音的一种气功。我觉得学习它要在一个安静的地方,能听见鸟儿的声音,能听见树叶的声音的地方。因为这种声音来自心灵,当我们的灵魂能到那里,才能真正把这种和大自然呼应的声音传达出来。
关于这种神奇的唱法,在中国的很多古籍中都有记载。可追溯到大约2300年前,北方的草原民族的一种歌唱艺术方法,记载为“啸”,这可能是呼麦的原始形态。至今我知道的还有呼麦的地方有,蒙古人民人共和国和俄罗斯图瓦自治共和国,还有新疆阿尔泰山区的蒙古人,他们继承繁衍着这门古老的艺术。也只有在那里,那样的天空下才会有这样的音乐。当呼麦伴着马头琴悠扬响起,牧民驰马而过,低沉的歌声带着忧伤,长年累月,奔波游牧。萨满鼓唤醒劳累的身体,口弦如天外来音,大家围在篝火边舞蹈。他们为什么那么忧伤,又为什么那么欢快,有时像孤独的在冰川上逃亡,有时是虔诚的对上天祈祷。但无论是如何,你都能听到有一颗纯净美好的心灵在对你对生命歌唱。
二、天籁之声——呼麦的演唱。
呼麦,被我形容是天籁之声,你也许可以想象在教堂里合唱庄严肃穆的圣歌,还有弦乐萦绕,如飘渺仙境。呼麦是一个人就演唱出类似这样的效果。但这也只是呼麦的演唱方法中的一种。所以如果你还没有听过呼麦演唱的话,那我越说你会越糊涂,你根本无法想象这种天籁之声的概念。
我们说话是用腹肌收缩时腹内气体冲击声带的震动发出声,再用舌头和嘴唇的配合产生各种音。演唱时就是特意的调控这些肌肉和部件的配合运动来控制气息,使震动的声音达到我们需要的效果。在我每日玩练呼麦时,发现了一些隐藏在我们人体发声系统里的机缘巧合,虽然我现在玩出的明堂还不大,但我相信这就是打开天籁之声的一种方法。不过还得说点题外话—— 人类掌握了语言这一有别于其它动物的发声技巧,主要是把它用在人之间的表达和交流上。最初我们可能只会发一两个音,就像现在的猴子、大象、狮子、马、还有鸟这些动物。但是渐渐的我们的生活离它们越来越远,慢慢的忘记了他它们的语言,已经不会和大自然交流。语言再发达也只适用于人类。但是有些人他们生活在辽阔的草原,在马背上,在山林里,在蓝天下,在清水旁,在冰川上,在挂满星星的夜晚,在篝火旁,用自己的歌唱着生活。他们对着马儿高唱着骄傲的昨天,在山林里咏唱祖先的寓言,仰望着蓝天歌唱快乐的生活,在清水旁用歌声祝福亲人和朋友健康长寿。还有发自生命最痛处孤独苍凉的清唱。这样的歌声肯定和充满现代文字的歌不是一个概念。
唱歌时,我们的声带被气息震动发出声音,腹腔、胸腔、口腔、鼻腔合在一起就是声带的共鸣腔。唇、齿、舌、颚、鼻、喉、气管、肋骨、腹肌都是这个共鸣腔的腔体。当我们运动起这些器官,这个共鸣腔的形状就在变化,会发出不同的音色。这些器官运动的过程其实是我们在调节体内气流。当我们用气流冲击声带时发出常见的声音,气流的强弱声音也在变化,这时的共鸣腔主要是在口腔,再慢慢调整舌头、上额、牙齿和嘴唇的位置你就会感觉到这样做时声音的变化。再将气流灌入鼻腔,声音又有了变化。这些常人在一日之间就会感悟,但要能运用和掌握就需勤加锻炼了。有了以上的体会,再学两个动作就能呼出一点了,一个是“反舌”,一个是“缩喉”。反舌时气流直冲上颌,会发出金属般的泛音。缩喉时胸腔和口腔被连接共震,出现低音。注意喉、舌、腮一定要放松,气息发自丹田。这可能只是呼麦十几种演唱方法中最基本的两个技巧。还有更多的方式咱们一起再自己去推敲琢磨吧。再强调一下,练这些动作其实是在用这些动作控制气息,寻找身体里的共鸣点,不同的共鸣点就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
呼麦,可以用来独唱,也可以用来伴奏。一般低音部是一个持续的低音,有时也会有音高变化,高音部是起伏的旋律。歌曲有时有词,多数是没词的。蒙古的音乐家把他们的“呼麦”分为抒情性和硬性两类,其中抒情行的“乌音格音呼麦”又可以分为,鼻腔呼麦、硬腭呼麦、嗓音呼麦、咽喉呼麦、胸腔呼麦。俄国音乐家阿克斯诺夫把图瓦自治共和国的“呼麦”分为喘息的卡哥拉呼麦,滚动式的保班纳迪呼麦,口哨式的西歇特呼麦,马镫式的伊泽哥勒呼麦。蒙古人形象的称呼麦为“人声马头琴”,在很多歌曲里呼麦和马头琴此呼彼应,当呼麦的高音区和马头琴漫长忧伤的旋律交织在一起,人体好像在和土地、空气共鸣,整个空间都飘着泛音,像是一个很自然和声,但总是在你意料之外。
呼麦的表现方法是多样化的,一招一式都展现了图瓦和蒙古民歌特有的风味。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宽广的胸襟和万缕的柔情。去细细的聆听,会自然的领会那里的空间,那里的色彩,还有那份鲜明的草原上独有的风韵。
三、来自草原上古老的“呼麦”
历史会改朝换代,一个民族的存亡兴衰是他对自己的信仰的坚持和对自己生活习惯的保护,让自己有别于其他民族。“呼麦”就是他们的祖先留给这些在草原上生活的人的神奇遗产。现在可能已经被三个国家的草原人拥有。咱们就从其中之一的俄罗斯图瓦自治共和国说起。
“故事从一个叫图瓦的地方开始。这是一个与蒙古和西伯利亚接壤的国家,曾被纳入前苏联版图,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差不多有一个世纪。当然,有两个例外:一些狂热的集邮家和一位叫理查德费曼(RichardFeynman)的原子物理学家。费曼曾经立志要进入图瓦的首都Kyzyl—是个自称是亚洲大陆中心的城市,可惜尚未成行就离世了,代替他完成遗愿的,是他的好友兼同道者拉尔夫莱顿(RalphLeighton)。莱顿在1988年到达了那个“看不见的城市”,5年后,他把3个图瓦牧马人带到了美国加州。从此,一种匪夷所思的人声艺术惊艳出场了。”
这个故事可能告诉我们“呼麦”是怎么被外界人发现的。那么事以至今,又是如何呢?我们来从两个乐队说起吧——一个是早年最为西方所知的传统图瓦乐团Huun-Huur-Tu,他们在世界各地的巡迴演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使“呼麦”音乐风靡欧美各国,唱片也大量畅销,在美国还成立了"图瓦之友协会"。另一个是现在颇为知名的乐队Yat-kha。这个乐队在Huun-Huur-Tu的基础上溶入了摇滚,朋克等现代音乐元素。阿尔伯特(Albert)既是从前Huun-Huur-Tu的成员,又是现在Yat-kha的成员,这说明“呼麦”真的要扎根在城市里了。人们在努力向世界证明“呼麦”的商业价值。
蒙古国把“呼麦”列为“国宝”,俄罗斯图瓦共和国也将之视为“民族魂”;他们都把“呼麦”的发掘和研究列入国家艺术重点学科。但是好像并没什么意义,一个不太好的现象也随之出现——“在首都,图瓦方言并不流行,年轻人都说俄语,现在的家长都喜欢把孩子送到国立学校。这10到15年,我们丢失了相当的图瓦文化,特别是音乐。仅仅是有外国人来,或邀请歌手出国时,有人才意识到喉音演唱原来可以赚钱。许多年轻艺人变了,他们知道可以用喉音演唱来立业,所以才表演传统的喉音音乐,尽管那不是真的传统,受俄罗斯文化和蒙古音乐的影响,古老的民间音乐已被遗忘很多年了。年轻人学习喉音演唱时总是从外部去做,而不是从内部。似乎没错,但它听上去并不是身体的一部分,不是完全振动产生的声音。”(以上文字来自网络)人们在利欲里熏陶,古老的文明,优秀的传统逐渐的不实用了,变成了物质发展的“牺牲品”。这样说也许是一种偏见,但真的有一天所有唱“呼麦”的人都是为了工作或类似的目的在唱,你再把它列为什么宝,视作什么魂,又还有什么意义呢?当然这不是谁做错了什么,希望喜欢呼麦的人不光是喜欢它的神奇独特,还有它是用纯净美好的心灵来歌唱。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我们的语言最后只是用来嘲讽攻击他人,那么它和一枪一弹带给这个世界的危害又有什么区别呢?“呼麦”在全球化严重的今天,瞬间成了世界音乐图景中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几年很多的“呼麦”艺人从东方走向西方,从草原走向城市,从山水间走向音乐节,与电脑科技合作,与时髦制作人和先锋音乐家合作……让越来越多的人听到这样的声音。在我们充满噪音的城市里,人们的旋律越来越简单,高科技正在统一着我们的行为,提高着我们生产的效率。我们的心灵也在慢慢改变,思想也越来越统一,少数人设计的电脑程序让多数人来适应。下面一段话来自网络,可能是阿尔伯特说的——“科技将聚集起所有不同文化的不同成果。一切都将变得一样。当然,图瓦音乐肯定和伦敦的不一样,哪怕使用一样的电脑。就像西方音乐家喜欢从自然中攫取到情感力量,他们会去非洲或者亚洲,但是他们看到和感觉到的并不是真正的自然之声,因为他们住在城市里。哪怕他们使用许多原音的或传统的乐器,我仍感觉他们是在努力做别的,他们的力量仍是属于现代音乐的。” 有一天所有的色彩都混到一起,旋律也由曲线变成错落的线段,生活也就是拷贝,落后的拷贝先进的,今天拷贝昨天,人们在生活中渐渐忘记听音乐是一件美妙的事,做音乐是一件快乐的事,而只把它当作一个商品。我们都变成这个地球上的建筑工,或者是制定社会制度的实验品。那不如现在就去感受大自然的合理有序奇异美妙,因为来自那里的音乐会净化我们的心灵,平衡我们的心态。我们应该给自己更多的空间来听听图瓦、蒙古利亚和新疆阿尔泰山区的蒙古人的音乐,去寻找巴基斯坦的手鼓,去寻找在印度,在非洲的那些我们还没有听到的好听的音乐,还有更多的在中国的山村里,在世界的某个沙滩、某个冰原、某个小岛、某个山谷都有我们还没有听过的好听的音乐。每个角落都会有人在用灵魂歌唱自己的生活,我们不要让他们太孤独,那就把生活的***投入到寻找好听的音乐的快乐的路上吧!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