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向命运低头的盲人音乐家
不向命运低头的盲人音乐家
阿炳,这位杰出的盲人音乐家,三岁丧母,二十岁丧父,三十五岁双目失明,流浪街头卖艺为生,在贫病交加的重重磨难中度过了一生。他以惊人的毅力及非凡的艺术才华,创作了不朽的音乐精品,为我国民族音乐宝库增光添彩。今年十二月四日是他辞世六十周年祭日,我们撰写了这篇文章以示纪念。
阿炳是江苏无锡东亭人,是雷尊殿当家道士华清和的独养子。在旧社会,道士公开婚娶是会受人歧视的,因此,阿炳就以弟子的名义被华清和收养为小道士。
阿炳生于1893年八月二十日(农历七月初九)。按照五行学术说法,他的生辰八字缺“火”,其父便在“南方丙丁火”的“丙“字加边”火“字旁,故名阿炳。
阿炳二十岁的时候,厄运临头。含辛茹苦地培养他长大成人的父亲离他而去了。阿炳悲痛欲绝,痛哭不止,患上了眼疾,因没有及时治疗,不到半年,一只眼睛便失明了。
随后,一连串的失意接踵而来。
阿炳爱好音乐,他有时偷偷摸出山门,悄悄的去惠山街上倾听婚丧喜事乐队的演奏。他最初是站在远处听,后来他也拿起二胡加入乐队。从此只要惠山街上传来婚丧喜事的锣鼓声,他便悄悄地跑去拉二胡。乐队中有一位老乐师很赏识阿炳,愿收他为徒,阿炳欣然应允了。于是师傅尽心传艺,阿炳勤学苦练,他的胳膊肿得彻夜难眠,手指磨破了,先后把琴弦染成了紫黑色,十指连心,虽然疼得他揪心的流泪,还是咬紧牙关学习师傅传授的民间乐器。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师傅激动地说:“阿炳,我把全部技艺传给你了。”
阿炳拉二胡多么尽心啊!他拉二胡昂扬低回,如泣如诉,哀歌当曲,眼神沉醉,眼里噙着两颗欲滴未滴的泪珠。
1927年,阿炳三十五岁,双目失明了。这对他来说,是五雷轰顶,最严重的打击。生活来源都断绝了,能卖的东西差不多都卖光了。困窘破壁,痛苦万分,他曾多次想悬梁自尽,都被好心人救了下来。这时好心的亲友们劝慰它说:“你的音乐大家都爱听,他们都在惦记着你呢。为什么你不上街去卖艺呢?”阿炳决得这个主意很好,它既不骗人,又不祈求与人,凭自己的技艺可以做到自食其力。从此阿炳便独自背着琵琶,手执二胡,走上街头,一边拉琴,一边卖唱,成为一个颠沛流离的流浪艺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和劳苦大众心连心。
阿炳,尽管他双目失明,流落街头卖艺,但他的性格刚毅,爱憎分明。他要饭不求富贵家,卖艺不登高门槛,他和穷苦的老百姓有着深厚的感情。
阿炳卖艺,拉二胡一丝不苟,非常认真,他的眉毛微微颤动,神情庄严端庄。他不满足于师傅对他传授的技艺,对演奏每首乐曲富于想象力,做到技艺求精。二胡成了阿炳的化身。他的情思和他的二胡和谐一致,他的理想,他的希望,都流淌在手指尖,流淌在琴弦上,流淌在人们的心坎里。阿炳成了无锡城里有名的乐师。每当夜幕降临,每当节假日,人们聚集在惠山脚下。有的蹲在石头上,有的坐在树根上,有的站立着,里三层外三层把阿炳围在中间,静听他的二胡演奏。每到一个空旷场地,总有些大人和孩子带他圈好场子,维持秩序,让他在中间演奏或说唱。演出中途,有人自愿为他向周围的人群收取报酬。由于他演奏技艺精湛,为人耿直和蔼,他收受了人民群众深深的爱戴和尊敬,大家亲切地叫他“瞎子阿炳”。
阿炳生于外患频繁,政治***的晚清时代,他的一生,正是中国人民灾难深重,受尽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欺凌压迫的年代。苦难的生活严酷的现实以及他与广大劳苦群众的联系,使他有了朴素的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如果说,民间音乐是他创作的艺术的源泉,那么这就是他创作的思想基础。
十年内战时期,除了雨天或有病,阿炳几乎每天都去崇安寺“三万场”茶馆前设场“说唱新闻”。他以音乐和说唱为武器,揭露社会黑暗,痛斥反动派的残暴,尽情抒发爱国热情。“说唱新闻”是阿炳这一时期演唱与创作的重要内容。
“一唱雄鸡天下白”,1949年,全国解放了。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坎坷岁月的阿炳,从此结束了流浪艺人的生活,获得了新生。然而这时他以重病在身,身残力衰。除了双目失明外,又患了严重的肺结核病,经常咳血卧床不起。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的杨荫浏、曹安和两位先生访问了他,他们请阿炳录音,当时阿炳虽然因病两年多没摸乐器,仍欣然应允了。由于受到当时种种条件限制,匆忙中只录下了六首乐曲。他们是《二泉映月》 、《听松》 、《寒春风曲》 、《大浪淘沙》 、《昭君出塞》 、和《龙船》。前四首为阿炳的创作,后两首是他收集加工的民间乐曲。《二泉映月》是他的代表作,这首乐曲以婉转优美的曲调,悲苦、凄凉的曲调,表达了艺术家阿炳对旧社会的诅咒与怨恨,也表现出了受压迫者的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对未来的期望。
他的《听松》,用接连发出的松涛般的怒吼,好似雄壮的号角,寄托了作者期望抗战胜利的心切。
他的《龙船》,如同战鼓催行,逆流而上,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
在他录完六首乐曲不久,终因积劳成疾,竟于当年十二月四日猝然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阿炳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也是光辉的一生。他离开我们已六十年了,他那爱国热情和艺术造诣,仍为我们传送,他那动人的乐曲仍在世界辽阔的天空中回荡。盲人音乐家阿炳永垂不朽!
阿炳是江苏无锡东亭人,是雷尊殿当家道士华清和的独养子。在旧社会,道士公开婚娶是会受人歧视的,因此,阿炳就以弟子的名义被华清和收养为小道士。
阿炳生于1893年八月二十日(农历七月初九)。按照五行学术说法,他的生辰八字缺“火”,其父便在“南方丙丁火”的“丙“字加边”火“字旁,故名阿炳。
阿炳二十岁的时候,厄运临头。含辛茹苦地培养他长大成人的父亲离他而去了。阿炳悲痛欲绝,痛哭不止,患上了眼疾,因没有及时治疗,不到半年,一只眼睛便失明了。
随后,一连串的失意接踵而来。
阿炳爱好音乐,他有时偷偷摸出山门,悄悄的去惠山街上倾听婚丧喜事乐队的演奏。他最初是站在远处听,后来他也拿起二胡加入乐队。从此只要惠山街上传来婚丧喜事的锣鼓声,他便悄悄地跑去拉二胡。乐队中有一位老乐师很赏识阿炳,愿收他为徒,阿炳欣然应允了。于是师傅尽心传艺,阿炳勤学苦练,他的胳膊肿得彻夜难眠,手指磨破了,先后把琴弦染成了紫黑色,十指连心,虽然疼得他揪心的流泪,还是咬紧牙关学习师傅传授的民间乐器。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师傅激动地说:“阿炳,我把全部技艺传给你了。”
阿炳拉二胡多么尽心啊!他拉二胡昂扬低回,如泣如诉,哀歌当曲,眼神沉醉,眼里噙着两颗欲滴未滴的泪珠。
1927年,阿炳三十五岁,双目失明了。这对他来说,是五雷轰顶,最严重的打击。生活来源都断绝了,能卖的东西差不多都卖光了。困窘破壁,痛苦万分,他曾多次想悬梁自尽,都被好心人救了下来。这时好心的亲友们劝慰它说:“你的音乐大家都爱听,他们都在惦记着你呢。为什么你不上街去卖艺呢?”阿炳决得这个主意很好,它既不骗人,又不祈求与人,凭自己的技艺可以做到自食其力。从此阿炳便独自背着琵琶,手执二胡,走上街头,一边拉琴,一边卖唱,成为一个颠沛流离的流浪艺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和劳苦大众心连心。
阿炳,尽管他双目失明,流落街头卖艺,但他的性格刚毅,爱憎分明。他要饭不求富贵家,卖艺不登高门槛,他和穷苦的老百姓有着深厚的感情。
阿炳卖艺,拉二胡一丝不苟,非常认真,他的眉毛微微颤动,神情庄严端庄。他不满足于师傅对他传授的技艺,对演奏每首乐曲富于想象力,做到技艺求精。二胡成了阿炳的化身。他的情思和他的二胡和谐一致,他的理想,他的希望,都流淌在手指尖,流淌在琴弦上,流淌在人们的心坎里。阿炳成了无锡城里有名的乐师。每当夜幕降临,每当节假日,人们聚集在惠山脚下。有的蹲在石头上,有的坐在树根上,有的站立着,里三层外三层把阿炳围在中间,静听他的二胡演奏。每到一个空旷场地,总有些大人和孩子带他圈好场子,维持秩序,让他在中间演奏或说唱。演出中途,有人自愿为他向周围的人群收取报酬。由于他演奏技艺精湛,为人耿直和蔼,他收受了人民群众深深的爱戴和尊敬,大家亲切地叫他“瞎子阿炳”。
阿炳生于外患频繁,政治***的晚清时代,他的一生,正是中国人民灾难深重,受尽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欺凌压迫的年代。苦难的生活严酷的现实以及他与广大劳苦群众的联系,使他有了朴素的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如果说,民间音乐是他创作的艺术的源泉,那么这就是他创作的思想基础。
十年内战时期,除了雨天或有病,阿炳几乎每天都去崇安寺“三万场”茶馆前设场“说唱新闻”。他以音乐和说唱为武器,揭露社会黑暗,痛斥反动派的残暴,尽情抒发爱国热情。“说唱新闻”是阿炳这一时期演唱与创作的重要内容。
“一唱雄鸡天下白”,1949年,全国解放了。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坎坷岁月的阿炳,从此结束了流浪艺人的生活,获得了新生。然而这时他以重病在身,身残力衰。除了双目失明外,又患了严重的肺结核病,经常咳血卧床不起。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的杨荫浏、曹安和两位先生访问了他,他们请阿炳录音,当时阿炳虽然因病两年多没摸乐器,仍欣然应允了。由于受到当时种种条件限制,匆忙中只录下了六首乐曲。他们是《二泉映月》 、《听松》 、《寒春风曲》 、《大浪淘沙》 、《昭君出塞》 、和《龙船》。前四首为阿炳的创作,后两首是他收集加工的民间乐曲。《二泉映月》是他的代表作,这首乐曲以婉转优美的曲调,悲苦、凄凉的曲调,表达了艺术家阿炳对旧社会的诅咒与怨恨,也表现出了受压迫者的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对未来的期望。
他的《听松》,用接连发出的松涛般的怒吼,好似雄壮的号角,寄托了作者期望抗战胜利的心切。
他的《龙船》,如同战鼓催行,逆流而上,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
在他录完六首乐曲不久,终因积劳成疾,竟于当年十二月四日猝然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阿炳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也是光辉的一生。他离开我们已六十年了,他那爱国热情和艺术造诣,仍为我们传送,他那动人的乐曲仍在世界辽阔的天空中回荡。盲人音乐家阿炳永垂不朽!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