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啸”_ ####
诸葛亮的“啸”_ ####
《三國志》卷三五《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魏略》云:“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畧。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而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問其所至……”最近聽易中天先生品三國,稱諸葛亮所謂“長嘯”,廼一種“導引之術”,頗為疑惑。
嘯,《说文解字》釋云:“吹聲也,從口,肅聲。”《詩經·召南·江有汜》有:“江有沱,之子歸,不我過。不我過,其嘯也歌。”鄭玄箋云:“嘯,蹙口而出聲也。”可見,嘯,是指嘬口髮岀聲音,亦即我們今天所言的口哨。晉人成公綏善嘯,《晉書》本傳稱:“绥雅好音律,尝当暑承风而啸,泠然成曲。”曾為《嘯賦》一篇,其中言及嘯廼一種不須器物、役心御氣、以人之脣口為用而形成的音樂,並描繪暸嘯聲的特點:“良自然之至音,非絲竹之所擬,是故聲不假器,用不借物,近取諸身,役心御氣,動脣有曲,發口成音,觸類感物,因歌隨吟,大而不洿,細而不沉,清激切於竽笙,優潤和於瑟琴……”(《晉書》卷九十二《文苑·成公綏傳》)唐人孫廣著《嘯旨》,稱“其氣激于喉中而濁,謂之言”而其氣“激于舌端而清”者,謂之嘯。
嘯是人們錶達情感的重要方式,宋王讜《唐語林》卷五云:“人有所思則長嘯,故樂則詠歌,憂則嗟嘆,思則嘯吟。”古人往往用嘯來錶達心中的憂傷或憂慮等情思。《詩經·國風·中穀有蓷》云:“有女仳離,條其嘯矣,遇人之不淑矣”。女子遇人不淑,遂以嘯來錶達憂傷。《列女傳》載魯漆室女“倚柱而嘯”,鄰女問其因由,廼曰是憂君老而太子少。《吳越春鞦》載吳王闔閭慾伐楚,“登臺嚮南風而嘯”,伍子胥即知其憂慮沒有統帥,於是嚮其推薦暸孫武。
在魏晉時期,嘯成為文人雅士們風度與纔藝的體現,嘯聲成為他們錶達自己曠達超逸與傲然不群之品性的方式。葛洪在《抱朴子》外篇《疾谬》言及當時名士生活時說:“終日無及義之言,徹夜無箴規之益。誣引《老》《莊》,貴于率任,大行不顧細禮,至人不拘檢括,嘯傲縱逸,謂之體道。”雖是批評之語,但卻指齣其時士人“啸傲纵逸”的風尚。如《世说新语·言语》第40條写周顗拜访王导,“既坐,傲然啸咏”。《简傲》第14條谓“谢万北征,常以啸咏自高”。阮籍善嘯,《晉書》卷四十九《阮籍传》稱:“籍尤好莊老,嗜酒能嘯,善彈琴。” 嘯成為其純任自然和率意而動品性的體現,《世說新語》、《魏氏春鞦》載其訪隱士孫登時與之嘯和之事,可謂以嘯而寫盡二人之高逸超邁之緻:
阮步兵啸闻数百步。苏门山中,忽有真人,樵伐者咸共传说。阮籍往观,见其人拥膝岩侧,籍登岭就之,箕踞相对。籍商略终古,上陈黄、农玄寂之道,下考三代盛德之美,以问之,仡然不应。复叙有为之教、栖神导气之术以观之,彼犹如前,凝瞩不转。籍因对之长啸。良久,乃笑曰:“可更作。”籍复啸。意尽,退还半岭许,闻上唒然有声,如数部鼓吹,林谷传响,顾看,乃向人啸也。(《世说新语·栖逸》第1條)
此條下刘孝标注引《魏氏春秋》云:
阮籍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游苏门山,有隐者,莫知姓名,有竹实数斛,杵臼而已。籍闻而从之。谈太古无为之道,论五帝、三王之义,苏门先生翛然曾不眄之。籍乃嘐然长啸,韵响寥亮。苏门先生乃逌尔而笑。籍既降,先生喟然高啸,有如凤音。籍素知音,乃假苏门先生之论以寄所怀。
嘯后來也被仙道家利用,在《嘯旨》中,孫廣條列暸嘯術之傳承:“太上老君授南極真人,真人授廣成子,廣成子授風后,風后授務光,務光授舜,舜演之為琴,以授禹,自後或廢或續。有晉,大行仙君孫公得之以得道,無所授,阮嗣宗所得少分,其後不復聞矣。”他列齣的傳承順序中的許多人物,都是仙道傢,雖多涉荒誕,但許多仙道家善嘯,卻是事實。而且,許多仙道家,往往以嘯來施行法術。如趙炳,“嘗臨水求度,船人不和之,炳乃張蓋坐其中,長嘯呼風,亂流而濟。於是百姓神服,從者如歸”。(《後漢書》卷八二下《方術列傳下·趙炳》)又如劉根,太守史祈以其爲妖妄,收執詣郡時,讓其當衆展示法術,“根於是左顧而嘯,有頃,祈之亡父祖近親數十人,皆反縛在前”,劉根以嘯聲緻太守之亡父祖至。(《後漢書》卷八二下《方術列傳下·劉根》)
仙道家喜歡嘯,虛搆以嘯為法之事,這一點,恐怕與嘯所具有的養生功能相關。《嘯旨》言及嘯法時說:“夫权舆者,啸之始也。夫人精神内定,心目外息,我且不竞,物无害者,身常足,心常乐,神常定,然后可以议权舆之门”。可見,由于啸前的准备正與修神炼气相同,為嘯必須講究呼吸的技法,故人們以為,啸具有特殊的养生功用。正因為如此,《嘯旨》纔誇張地說:“言之濁可以通人事,逹情性;嘯之清可以感鬼神,致不死。”
由此看來,諸葛亮在荆州隆中草廬之中,“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以前后文意觀之,恐怕正與阮籍之流的嘯意相同,在于錶達其卓尔不群的风姿和高邁远大的志向。如果他在那裏以嘯養生,是應該“精神内定,心目外息”,而不會對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三人說“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之類的話的。
嘯,《说文解字》釋云:“吹聲也,從口,肅聲。”《詩經·召南·江有汜》有:“江有沱,之子歸,不我過。不我過,其嘯也歌。”鄭玄箋云:“嘯,蹙口而出聲也。”可見,嘯,是指嘬口髮岀聲音,亦即我們今天所言的口哨。晉人成公綏善嘯,《晉書》本傳稱:“绥雅好音律,尝当暑承风而啸,泠然成曲。”曾為《嘯賦》一篇,其中言及嘯廼一種不須器物、役心御氣、以人之脣口為用而形成的音樂,並描繪暸嘯聲的特點:“良自然之至音,非絲竹之所擬,是故聲不假器,用不借物,近取諸身,役心御氣,動脣有曲,發口成音,觸類感物,因歌隨吟,大而不洿,細而不沉,清激切於竽笙,優潤和於瑟琴……”(《晉書》卷九十二《文苑·成公綏傳》)唐人孫廣著《嘯旨》,稱“其氣激于喉中而濁,謂之言”而其氣“激于舌端而清”者,謂之嘯。
嘯是人們錶達情感的重要方式,宋王讜《唐語林》卷五云:“人有所思則長嘯,故樂則詠歌,憂則嗟嘆,思則嘯吟。”古人往往用嘯來錶達心中的憂傷或憂慮等情思。《詩經·國風·中穀有蓷》云:“有女仳離,條其嘯矣,遇人之不淑矣”。女子遇人不淑,遂以嘯來錶達憂傷。《列女傳》載魯漆室女“倚柱而嘯”,鄰女問其因由,廼曰是憂君老而太子少。《吳越春鞦》載吳王闔閭慾伐楚,“登臺嚮南風而嘯”,伍子胥即知其憂慮沒有統帥,於是嚮其推薦暸孫武。
在魏晉時期,嘯成為文人雅士們風度與纔藝的體現,嘯聲成為他們錶達自己曠達超逸與傲然不群之品性的方式。葛洪在《抱朴子》外篇《疾谬》言及當時名士生活時說:“終日無及義之言,徹夜無箴規之益。誣引《老》《莊》,貴于率任,大行不顧細禮,至人不拘檢括,嘯傲縱逸,謂之體道。”雖是批評之語,但卻指齣其時士人“啸傲纵逸”的風尚。如《世说新语·言语》第40條写周顗拜访王导,“既坐,傲然啸咏”。《简傲》第14條谓“谢万北征,常以啸咏自高”。阮籍善嘯,《晉書》卷四十九《阮籍传》稱:“籍尤好莊老,嗜酒能嘯,善彈琴。” 嘯成為其純任自然和率意而動品性的體現,《世說新語》、《魏氏春鞦》載其訪隱士孫登時與之嘯和之事,可謂以嘯而寫盡二人之高逸超邁之緻:
阮步兵啸闻数百步。苏门山中,忽有真人,樵伐者咸共传说。阮籍往观,见其人拥膝岩侧,籍登岭就之,箕踞相对。籍商略终古,上陈黄、农玄寂之道,下考三代盛德之美,以问之,仡然不应。复叙有为之教、栖神导气之术以观之,彼犹如前,凝瞩不转。籍因对之长啸。良久,乃笑曰:“可更作。”籍复啸。意尽,退还半岭许,闻上唒然有声,如数部鼓吹,林谷传响,顾看,乃向人啸也。(《世说新语·栖逸》第1條)
此條下刘孝标注引《魏氏春秋》云:
阮籍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游苏门山,有隐者,莫知姓名,有竹实数斛,杵臼而已。籍闻而从之。谈太古无为之道,论五帝、三王之义,苏门先生翛然曾不眄之。籍乃嘐然长啸,韵响寥亮。苏门先生乃逌尔而笑。籍既降,先生喟然高啸,有如凤音。籍素知音,乃假苏门先生之论以寄所怀。
嘯后來也被仙道家利用,在《嘯旨》中,孫廣條列暸嘯術之傳承:“太上老君授南極真人,真人授廣成子,廣成子授風后,風后授務光,務光授舜,舜演之為琴,以授禹,自後或廢或續。有晉,大行仙君孫公得之以得道,無所授,阮嗣宗所得少分,其後不復聞矣。”他列齣的傳承順序中的許多人物,都是仙道傢,雖多涉荒誕,但許多仙道家善嘯,卻是事實。而且,許多仙道家,往往以嘯來施行法術。如趙炳,“嘗臨水求度,船人不和之,炳乃張蓋坐其中,長嘯呼風,亂流而濟。於是百姓神服,從者如歸”。(《後漢書》卷八二下《方術列傳下·趙炳》)又如劉根,太守史祈以其爲妖妄,收執詣郡時,讓其當衆展示法術,“根於是左顧而嘯,有頃,祈之亡父祖近親數十人,皆反縛在前”,劉根以嘯聲緻太守之亡父祖至。(《後漢書》卷八二下《方術列傳下·劉根》)
仙道家喜歡嘯,虛搆以嘯為法之事,這一點,恐怕與嘯所具有的養生功能相關。《嘯旨》言及嘯法時說:“夫权舆者,啸之始也。夫人精神内定,心目外息,我且不竞,物无害者,身常足,心常乐,神常定,然后可以议权舆之门”。可見,由于啸前的准备正與修神炼气相同,為嘯必須講究呼吸的技法,故人們以為,啸具有特殊的养生功用。正因為如此,《嘯旨》纔誇張地說:“言之濁可以通人事,逹情性;嘯之清可以感鬼神,致不死。”
由此看來,諸葛亮在荆州隆中草廬之中,“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以前后文意觀之,恐怕正與阮籍之流的嘯意相同,在于錶達其卓尔不群的风姿和高邁远大的志向。如果他在那裏以嘯養生,是應該“精神内定,心目外息”,而不會對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三人說“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之類的話的。
红麦子- 帖子数 : 41
注册日期 : 11-06-22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